当前位置:首页 > 手足口 > 正文

关于印发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技术指南(2012年版)的通知

关于印发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技术指南(2012年版)的通知

国中医药医政医管便函〔2012〕9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处、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医处,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为指导各地应用中医药做好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我司组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突发公共事件中医药应急专家委员会根据近期手足口病例的临床表现和证候特点,对《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技术指南(2010年版)》进行了修订,形成了《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技术指南(2012年版)》,现印发给你们,供在手足口病中医药临床诊疗工作中参考使用。

二○一二年六月五日

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技术指南(2012年版)

手足口病属于中医“瘟疫”范畴。疫毒经口鼻而入,湿热侵袭脾肺,外发四肢,上熏口咽,发为疱疹,并见发热、咽痛、流涎、纳差、便秘等症状,重症者邪毒炽盛,湿热生风,表现为高热、易惊、肌肉瞤动、瘛瘲,甚则内陷厥阴,致神昏、厥、脱。

本病多见于婴幼儿,且婴幼儿系稚阴稚阳之体,宜早发现、早治疗、防变证,本病重症传变迅速,应密切观察、积极救治。

1、普通型:脾肺湿热证

临床表现:手、足、口等部位出现丘疹、疱疹,发热或无发热,倦怠,流涎,咽痛,纳差,便秘,舌质淡红或红,苔腻,脉数,指纹红紫。

治法:清热解毒,化湿透邪

基本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

药物组成:黄芩、藿香、连翘、金银花、滑石、牛蒡子、佩兰、白茅根、生薏米、通草、青蒿、生甘草

用法用量: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酌定药物用量。日1剂,水煎100—150毫升,分3—4次口服。

中药灌肠方:藿香、败酱草、黄芩、青蒿、栀子、生薏米

外治法:咽部疱疹可选用青黛散、双料喉风散、冰硼散等。

中成药:金莲清热泡腾片、抗病毒口服液、金振口服液、蓝芩口服液、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喜炎平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等。

2、重型:湿热动风证

临床表现:高热,易惊,肌肉瞤动,瘛瘲,或见肢体痿软,无力,呕吐,嗜睡,甚则昏矇,舌暗红或红绛,苔黄腻或黄燥,脉弦细数,指纹紫滞。

治法:解毒化湿,熄风定惊

基本方药:清瘟败毒饮合羚角钩藤汤加减

药物组成:生石膏、大黄、生栀子、黄连、钩藤、天麻、菊花、生薏米、羚羊角粉、全蝎、白僵蚕、生牡蛎

用法用量: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酌定药物用量。日1剂,水煎100—150毫升,分3—4次口服。

中药灌肠方:酒大黄、生石膏、生薏米、钩藤、天麻、桂枝

中成药:喜炎平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安宫牛黄丸、紫雪丹或新雪丹等。

3、危重型:厥、脱证

临床表现:壮热,神昏,手足厥冷,面色苍白,口唇紫绀,喘促,口中可见粉红色泡沫液(痰),舌质紫暗,脉细数或沉迟,或脉微欲绝,指纹紫暗。

治法:解毒开窍,益气固脱,回阳救逆

基本方药:安宫牛黄丸合参附汤或生脉散加减

药物组成:羚羊角、天竺黄、石菖蒲、郁金、红参、麦冬、制附子

用法用量: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酌定药物用量。浓煎,频服或鼻饲。

中成药: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等。

4、恢复期:气阴不足、余邪未尽

临床表现:乏力,纳差,或伴肢体痿软,舌淡红,苔薄腻,脉细。

治法:益气养阴,化湿通络

基本方药:生脉散加减

药物组成:人参、五味子、麦冬、玉竹、青蒿、木瓜、威灵仙、当归、丝瓜络、炙甘草

用法用量: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酌定药物用量。日1剂,水煎分3—4次口服。

相关文章:

  • 儿童手足口病症状有哪些?怎样才能让手足口病远离宝宝?2023-06-13 15:02:41
  • 手足口病严重吗?2023-06-13 15:02:41
  • 手足口病高发原因分析2023-06-13 15:02:41
  • 手足口病不会留下后遗症2023-06-13 15:02:41
  • 严防手足口病,卫生预防要先行2023-06-13 15:02:41
  • 得了手足口病发烧吗2023-06-13 15:02:41
  • 宝宝手足口病睡觉不沉还容易惊醒严重吗2023-06-13 15:02:41
  • 扁桃体炎和手足口病有关系吗2023-06-13 15:02:41
  •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