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寻常疣 > 正文

口腔病理学习题_范文_知识

口腔病理学习题 本文关键词:病理学,习题,口腔

口腔病理学习题 本文简介:口腔病理学习题第八章牙发育异常3.釉质发育不全的病因和病理表现如何?答案要点:病因:局部因素:感染、创伤、放射治疗、特发性;全身因素:⑴环境/系统因素,先天性

8.窝沟龋与釉质平滑面龋的进展有何不同?

答案要点:平滑面龋和窝沟龋的病损均呈三角形,前者三角形的顶部向着釉牙本质界,后者三角形的底部向着釉牙本质界,窝沟龋的病损底部较宽大,病变进展在釉牙本质界所累及到的牙本质区域较平滑面龋大,很易造成大面积的牙本质病变,再加上釉质在窝沟底部较薄,窝沟龋病变很容易进展到牙本质,故与平滑面龋比较,窝沟龋进展快,程度严重。

9.试述牙本质龋、釉质龋在光镜和电镜下各层的表现。

答案:光镜下观察釉质龋磨片,最早显示为病损区釉质横纹和生长线变得明显,龋病继续发展,病损区呈三角形,基底部向着釉质表面,由里向外一般可分为四层结构:透明层、暗层、病损体部和表层。

透明层:光镜下见此层位于病损的前沿,和正常釉质相连呈透明状。电镜下见透明层的羟磷灰石晶体在25-30nm之间(正常为35-40nm)。

暗层:光镜下见此层紧接于透明层表面,呈现结构混浊、模糊不清。电镜下见暗层一些晶体的直径达45-100nm,较透明层晶体显著增宽。病损体部:光镜下见此层范围最广,靠近暗层,较为透明且釉质生长线和横纹较正常釉质更为清晰。电镜下见此层晶体直径可减小至10-30nm,晶体外周和核心有矿物质的进一步溶解。表层:光镜下见位于龋损的最表面,相对完整未受影响,在深部的病损体部衬托下呈现放射线阻射像。扫描电镜下见表层

中有许多小孔,釉柱头部晶体有溶解,透射电镜下见部分羟磷灰石中心溶解,晶体间隙增大,但也可见晶体直径大于正常釉质,达40-75nm,证明存在再矿化。

牙本质

龋在病理形态上是一个累及范围较广的三角形病变,尖指向髓腔侧,底向着釉牙本质界,由病损深部向表面分为四层结构:透明层、脱矿层、细菌侵入层和坏死崩解层。

透明层:牙本质龋最深层、最早期出现的改变,光镜下呈均质透明状,小管结构不明显。电镜下见矿物盐晶体为针形或方形,电子衍射显示其为白磷钙石或磷酸八钙,管间和管周牙本质有无机盐溶解现象。

脱矿层:光镜下此层呈呈现黑色,脱矿后的牙本质由于色素易于沉着而呈淡黄色。电镜下见牙本质小管形态比较完整,小管内无细菌侵入,管周和管间牙本质磷灰石数目减少,胶原纤维结构基本完好,管周可见比正常牙本质中大的晶体,表明有再矿化现象发生。

细菌侵入层:位于脱矿层表面,光镜下可见牙本质小管扩张,排列呈串珠状,细菌侵入小管,有的小管为细菌所充满。电镜下见小管壁脱矿而软化,管间牙本质脱矿,胶原纤维变性,管周牙本质破坏,小管相互融合形成液化坏死灶,坏死灶和牙本质小管可见细菌,细菌可呈不同程度的变性,部分区域仍可见小管周围晶体发生再矿化,晶体由原来针形变为多边形片状。

坏死崩解层:龋损的最表层,光镜和电镜下见此层无正常牙本质结构保留,牙本质完全崩解破坏,只残留一些坏死崩解组织和细菌存在。

10.牙本质龋透明层的形成有何意义?

答案要点:由于脱矿后溶解的钙、磷离子向周围扩散,加之成牙本质细胞突起输送一定量的钙、磷离子,而在脱矿深部区域相对pH又较高,这一微环境有利于矿物盐的重新沉积,从而使小管发生矿化而闭塞,形成牙本质龋透明层,这种生理性改变从本质上是有助于暂时阻止外来刺激的传入,在一定程度上使龋进展变缓。

11.在牙本质龋治疗中,脱矿层和细菌侵入层各有何意义?

答案要点:脱矿层因无细菌侵入而在龋治疗的窝洞预备中可以加以保留,由于细菌侵入层内已有细菌存在,在临床窝洞制备时应彻底清除该层组织,以免今后发生继发龋。临床上可用碱性品红染色来区别此层和浅表的感染组织。

12.试述牙骨质龋的进展过程。

答案要点:始于菌斑下,早期病变为表层脱矿。病变开始时,牙骨质表面菌斑下由于细菌产酸使pH降低,牙骨质发生脱矿,脱矿后释放的无机盐离子可重新沉积于牙骨质表面,唾液、菌斑中的矿物离子也可

在牙骨质表面沉积,造成表层矿化相对增高。随着病变进一步发展,细菌产生的酸及代谢产物沿穿通纤维向深层进展,继而细菌产生的蛋白溶解酶使有机基质溶解,病变沿生长线和层板状结构向牙骨质上、下扩

展,牙骨质有机和无机成分进一步破坏,造成牙骨质剥脱,最终牙骨质结构崩解,龋洞形成。

第十、十一章

“牙髓病”和“根尖周炎”参考复习题答案

名词解释

1.牙髓网状萎缩:由于牙髓血供不足,牙髓组织出现大小不等的空泡状间隙,其中充满液体。牙髓细胞减少,成牙本质细胞、血管和神经消失,牙髓整体呈现纤维网状结构,称为牙髓网状萎缩。

2.牙髓息肉:慢性增生性牙髓炎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常发生在乳磨牙或第一恒磨牙。患牙有较大的穿髓孔,根尖孔粗大,牙髓血运丰富,使炎性牙髓组织增生成息肉状经穿髓孔突出,又称之为牙髓息肉。

3.牙髓钙化:指牙髓组织由于营养不良或组织变性,并在此基础上钙盐沉积所形成的大小不等的钙化团块。牙髓钙化有两种形式,一种称髓石,多见于髓室内,另一种称弥散性钙化,钙化团块多散在于根管内。

4.牙髓纤维性变:因牙髓血供不足,牙髓细胞、血管、神经萎缩减少甚至消失,纤维成分增多。粗大的胶原纤维与牙髓长轴平行或呈现均质状红染的玻璃样变性,称为牙髓纤维性变。多见于老年人牙髓。

5.可复性牙髓炎:牙髓充血时,若去除病因,如龋病或楔状缺损等得到及时的治疗,充血的牙髓可以恢复正常状态。因此牙髓的病理性充血又称为可复性牙髓炎。

6.残髓炎:慢性牙髓炎中较特殊的一型,残髓炎是发生在残留于根管内的牙髓组织的炎症。残髓炎常发生于干髓术后数月甚至数年,其次见于活髓切断术失败的患牙;牙髓塑化治疗时塑化不全或多根牙根管治疗时遗漏的根管均可继发残髓炎。

7.牙内吸收:指从牙髓腔内壁开始向牙表面的吸收。牙内吸收可能是由于某些刺激而致牙髓被炎性肉芽组织取代。成牙本质细胞和前期牙本质破坏,失去屏障功能。炎性肉芽组织内的各类细胞释放前列腺素、白细胞介素等,激活破骨细胞,导致从髓腔内壁开始由内向外的吸收过程。

填空题

牙髓变性包括成牙本质细胞空泡性变、牙髓钙化、牙髓网状萎缩和牙髓纤维性变。

问答(思考)题

1.慢性增生性牙髓炎的形成条件及组织学特征?

答案要点:牙有大的牙髓孔,髓腔开放,根尖孔大,血运丰富。

组织学特征是:增生的炎性肉芽组织充填于龋洞或突出龋洞外。无上皮者表面为炎性渗

出物或坏死组织覆盖。有上皮者表面为复层鳞状上皮覆盖。

2.阐述急性根尖脓肿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排脓途径。

答案要点:早期脓液聚集在根尖周,患牙浮出感,咀嚼痛,随脓细胞增多,炎症向根尖周牙槽骨蔓延,形成局限性牙槽突骨髓炎。脓液:

(1)穿破牙槽骨骨髓腔达骨外板,形成骨膜下脓肿,此时疼痛加剧并伴有全身症状,脓液突破骨膜在粘膜或皮下形成脓肿。最终突破粘膜或皮肤,在粘膜或皮肤上留下瘘口。(2)根管粗大者脓液通过根尖孔径龋洞排出。(3)脓液经牙周袋排出。

3.简述根尖周炎的免疫病理特点。

答案要点:根管内的细菌及细菌代谢产物、局部坏死组织,均有抗原性。某些根

管治疗药物经与蛋白结合也具有抗原性。这些抗原均可引发根尖周免疫应答或变态反应。根尖周炎症组织中存在免疫活性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等均参与了免疫应答。此外,根尖周组织中检测到IgG、IgA、IgM、IgD、IgE等免疫球蛋白。

第十二章

“牙周组织病”参考复习题答案

问答(思考)题

1.牙龈炎与牙周炎有何不同?

答案要点:主要在于牙龈炎(慢性)一般不破坏牙周膜和牙槽骨,结合上皮不受炎症破坏;而牙周炎的特点是沟上皮、结合上皮的炎症性破坏,导致牙周袋形成,并且有牙槽骨的吸收。

2.慢性牙周炎的基本病理变化是什么?

答案要点:牙周袋形成和牙槽骨吸收。

3.从组织病理学的角度叙述慢性牙周炎的发生发展过程。

答案要点:慢性牙周炎形成的4个期:始发期、早期病变、病损确立期、进展期及其病理变化。

4.从组织病理学的角度解释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症状。

答案要点:牙周袋形成:牙周组织炎症导致的牙周组织破坏,结合上皮与牙体剥离并且向根方增殖。牙槽骨吸收:多种致炎因子的作用下,导致破骨细胞活跃,吸收牙槽骨。牙周溢脓:牙周袋的化脓性炎症。牙松动:牙周组织的炎症性破坏,合并的咬合创伤等使牙周膜纤维破坏,产生牙松动。

5.概述慢性牙周炎牙槽骨吸收与全身健康和疾病的关系。

答案要点:牙周炎可能成为某些全省疾病的危险因素(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某些全身病可加重牙周炎的发展(如骨质疏松症、艾滋病等)。

第十三章

“口腔粘膜病”参考复习题答案

问答(思考)题

1.口腔粘膜白斑,扁平苔藓、慢性盘状红斑狼疮在病理表现上有何异同?

答案:(1)肉眼观察三者的异同之处;(2)组织学表现上的异同之处,包括角化特点,上皮增殖或萎缩的特点、基底细

胞及基底膜的特点、固有层及炎症细胞浸润的特点。

2.口腔粘膜病与皮肤病有何关系?举例说明。

答案要点:口腔粘膜和皮肤在组织发生和组织结构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许多口腔粘膜疾病同时伴有皮肤相应的病变。如扁平苔藓、盘状红斑狼疮可发生在口腔粘膜,也可发生在皮肤或者

二者同时存在。

3.口腔粘膜常见的疱性疾病有哪些?各有哪些病理学特点?

答案要点:疱疹性口炎、天疱疮和良性粘膜类天疱疮。病理特点:(1)疱疹性口炎:上皮细胞发生气球变性和网状液化,上皮内形成疱。气球状细胞的胞核内有嗜伊红性病毒小体,也叫病毒包涵体,其大小为3~8μm,多在水疱的底部,网状液化是上皮细胞内水肿,最后细胞壁破裂,形成多房性水疱,陈旧水疱中残余的细胞壁完全消失,多房水疱则变为单房性水疱。上皮下方结缔组织中有水肿、血管扩张充血和炎症细胞浸润。刮取早期水疱的底部细胞做涂片,巴氏染色,可见毛玻璃样核、多核合胞体及核内包涵体三种变化。(2)天疱疮:主要为棘层松解、上皮内疱形成。泡多在棘细胞和基底细胞之间形成,基底细胞附着在基底膜上形成所谓的绒毛。泡内见松解、脱落的上皮细胞,称天疱疮细胞。(3)良性粘膜类天疱疮:形成上皮下疱,基底细胞变性,病损部位的上皮全层剥脱,结缔组织表面光滑,胶原纤维水肿,其中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晚期黏膜固有层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根据上皮剥脱后结缔组织表面无残留的基底细胞层,且上皮层内无棘层松解,可与寻常性天疱疮进行区别。

4.癌前病变的概念。口腔有哪些常见的癌前病变?癌前病变的组织学依据是什么?

答案要点:(1)癌前病变的概念:是较其相应的正常组织更容易发生癌的、发生形态学改变的组织;(2)白斑、红斑;(3)癌前病变的组织学依据是上皮异常增生,包括①上皮基底细胞极性消失;②出现一层以上基底样细胞;③核浆比例增加;④上皮钉突呈滴状;⑤上皮层次紊乱;⑥有丝分裂相增加,可见少数异常有丝分裂;⑦上皮浅表1/2出现有丝分裂;⑧细胞多形性;⑨细胞核浓染;⑩核仁增大;①①细胞粘着力下降;①②在棘细胞层中单个或成团细胞角化。并不是以上12项均出现才诊断为上皮异常增生,根据以上项目出现的数目,而分为轻、中、重度上皮异常增生。

5.肉芽肿性唇炎的病理变化是什么?

答案要点:固有层有弥漫性或灶性炎症细胞浸润,主要见于血管周围为上皮样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呈结节样聚集,有时结节内有多核巨细胞,类

似结节病的组织表现,在结节中心部位无干酪样坏死。

第十四章

“颌骨疾病”参考复习题答案

单选题

1.关于放射性颌骨骨髓炎说法不正确的是

A.60Gy

照射量以下不会引起骨坏死。

B.常在放疗后立即发生

C.多在放疗后0.5~3年之内发生

D.临床表现为局部间断性疼痛,有时剧痛

E.病变主要是骨的变

性和坏死

2.青年女性颌骨逐渐变形,面部不对称,牙齿移位,松动,X线见有摩砂玻璃样改变,镜下见骨小梁形成,大小排列不规则,有时可见骨样组织,新生未成熟的骨小梁、软骨岛,常见出血斑及多核巨细胞反应,综上应考虑为

A.牙骨质骨化纤维瘤

B.骨肉瘤

C.软骨肉瘤

D.巨细胞肉芽肿

E.纤维结构不良

参考答案:

1.

B;

2.E

问答(思考)题

1.试述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病理变化。

答案要点:伴有明显骨吸收和死骨形成的化脓性病灶。死骨主要表现为骨细胞消失,骨陷窝空虚,骨小梁周围缺乏成骨细胞。死骨周围有炎症性肉芽组织,使死骨与周围组织分离。小块死骨可从瘘管排出,大块死骨周围有纤维结缔组织围绕。病变周围有时可见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增生,伴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死骨摘除后,纤维组织增生活跃,分化出成骨细胞,并形成反应性新骨。

2.试述家族性巨颌症的病理变化。

答案要点:肉眼见病变组织呈红褐色或灰褐色,质软易碎。镜下见病变处骨组织被富于血管的纤维结缔组织代替。成纤维细胞较多,有明显的核仁,纤维纤细,排列疏松,其间有大量弥漫性或灶性分布的多核巨细胞。多核巨细胞大小不一,胞浆内含细小的嗜酸颗粒。血管丰富,壁薄,在血管周围有嗜酸性物质呈袖口状沉积,多核巨细胞常围绕或紧贴血管壁,有的在血管腔内。有新旧出血及少量的炎症细胞浸润。病变后期纤维成分增多,巨细胞减少,同时可见新骨形成。

3.试述颌骨纤维结构不良的病因及病理变化。

答案要点:肉眼见病变部位骨膨胀,剖面显示骨密质变薄,界限不清,骨髓腔被灰白色结缔组织代替,从质韧到砂砾样逐渐移行,可有出血或囊性变,囊内为淡黄色液体。当含有软骨时,表现为界清淡蓝色半透明物质。

镜下见疏松的细胞性纤维组织代替了正常骨组织,其中见形态不一的编织状骨骨小梁,彼此缺乏连接,无层板结构,纤细呈弓形或分枝状,类似O、C、V、W等英文字母的形态。小梁的周围往往缺乏成骨细胞。骨小梁之间的胶原纤维排列疏松或呈旋涡

状,成纤维细胞大小一致,呈梭形或星形。病变富于血管,有时还可见到骨样组织、软骨岛、破骨细胞、泡沫细胞、多核巨细胞及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或黏液变等继发性改变亦可出现。

4.试述郎格罕斯细胞增生症的分类和病理变化。

答案要点:(1)分类:嗜酸性肉芽肿、汉-许-克病及勒-雪病;(2)病理变化:病变由增生的朗格汉斯细胞及浸润的嗜酸性粒细胞和

其它炎症细胞组成。朗格汉斯细胞多呈灶状、片状聚集,细胞体积较大,不具备树突状突起,胞浆丰富,弱嗜酸性,细胞核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分叶状,具有特征性的核沟和凹陷,核仁明显。单骨性嗜酸性肉芽肿中嗜酸性粒细胞最多见,多呈灶性或聚集在血管周围,也可弥漫散在。在汉-许-克病可见大量吞噬脂类的组织细胞称为泡沫细胞,多见于坏死区周围,而嗜酸粒细胞较少。偶见病变侵犯牙髓。在勒-雪病,朗格汉斯细胞大量增生,出现较多异形核及核分裂象,但无泡沫细胞。朗格汉斯细胞表达CD1a抗原、S-100蛋白和HLA-DR等。电镜下朗格汉斯细胞的胞浆内可见特征性的朗格汉斯颗粒,又称Birbeck颗粒,呈杆状,有界膜,颗粒长0.2~1μm,宽为40nm。表面有规律间隔的横纹,一端膨大呈网球拍状。病变内还可见数目不等的泡沫细胞和多核巨细胞。

第十五章

“颞下颌关节病”参考复习题答案

问答(思考)题

1.何谓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答案要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是累及颞下颌关节和咀嚼肌系统的、具有相关临床症状的一组疾病的总称,可以分为咀嚼肌紊乱疾病、结构紊乱疾病、炎性疾病和骨关节病等。TMD可以是功能性的,也可以是器质性的,病因复杂。

2.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答案要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以青壮年多见,女性比男性的发病率高,其中12%-59%的有自觉症状。关节区疼痛为常见的临床症状,可以是自发痛或开口时痛,约40%的患者有咀嚼痛。关节运动时弹响或有杂音,可为弹响音、破碎音或摩擦音。关节运动障碍,开口运动异常,开口型偏斜,开口度过大或受限等。

3.颞下颌关节紊乱病镜下的主要病理改变。

答案要点:主要表现为关节盘和髁状突软骨的退行性改变。镜下见关节盘病变部位胶原纤维玻璃样变性,溶解断裂,嗜碱性变,排列紊乱;软骨细胞增多。髁突软骨的表面出现胶原纤维间水肿、松解、形成大小不一的纵裂和横裂,软骨可沿横裂剥脱。胶原纤维可发生变性,为弥漫的无结构的均质样物。髁突的骨密质和骨小梁中的骨细胞可发生固缩,有的骨细胞消失,骨陷窝空

虚,骨纹理明显,骨小梁出现不规则的微裂,甚至崩解。

4.何谓骨关节病?

答案要点:骨关节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变性性关节炎,其骨关节软骨发生退行性变后,继之以邻近软骨、骨的增生、骨化。

5.骨关节病的主要病理特点。

答案要点:肉眼见关节面软骨损伤,在应力作用下关节承重部位软骨剥脱,暴露的软骨下骨可发生反应性增生,骨小梁增厚和骨质象牙化。髁突前斜面可出现骨赘性唇状突。镜

下主要表现为关节软骨损伤和退行性变,以及关节软骨周围组织的修复和包括滑膜在内的增生性改变。

6.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临床表现。

答案要点:类风湿性关节炎始于青壮年,女性居多,病变常双侧对称性多关节受累,以手足小关节受累最常见。患者除病变关节红、热及梭形肿大外,可出现乏力、贫血、体重减轻、发热等症状。临床起病隐匿,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关节疼痛、肿胀和活动受累,有明显的晨僵现象,活动后关节僵硬逐渐减轻。

7.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病理改变。

答案要点: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累及滑膜、关节软骨和骨、以及关节囊组织和关节周围的支持组织,其主要特点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血管炎和类风湿性小结。

8.髁突肥大增生与肿瘤的鉴别。

答案要点:髁突肥大增生在临床表现主要为髁突大小超出正常,且无明显的肿块,生长有自限性,在组织病理上仅为骨组织及纤维软骨组织增生。

第十六章

“涎腺疾病”参考复习题答案

问答(思考)题

1.

舍格伦综合征和慢性涎腺炎病理学变化的差别

答案要点:舍格伦综合征为自身免疫病,其病理学变化表现为病变主要从涎腺小叶中心开始。早期淋巴细胞浸润于腺泡之间,将腺泡分开,进而使腺泡破坏、消失,为密集的淋巴细胞所取代,且形成滤泡。病变严重时,小叶内腺泡全部消失,而为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所取代,但小叶外形轮廓仍保留。腺小叶内缺乏纤维结缔组织修复。小叶内导管上皮增生,上皮团片内可有嗜伊红无定形物质。小叶内导管增生扩张,有的形成囊腔,衬里上皮呈扁平或因变性液化而残缺不全。唇腺变化与大涎腺相似。

慢性涎腺炎为细菌感染性疾病,其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为涎腺导管扩张,导管内有炎症细胞;导管周围及纤维间质中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或形成淋巴滤泡;腺泡萎缩、消失而为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取代;小叶内导管上皮增生,并可见鳞状化生。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舍格伦综合征与慢性涎腺炎之间的鉴别上具有重要意义。本病早期涎腺组织

内浸润的细胞以T淋巴细胞为主,尤其CD4(辅助/诱导)阳性T淋巴细胞多;病期长的患者,B淋巴细胞浸润逐渐增加,偶见B淋巴细胞恶性淋巴瘤;导管上皮细胞多有异位性MHCⅡ型(HLA-DR)抗原的表达。

2.

坏死性涎腺化生和黏液表皮样癌病理学变化的差别

答案要点:坏死性涎腺化生是一种因受物理、化学或生物性损伤,使局部缺血而发生坏死性炎症,其临床和病理表现易误认为黏液表皮样癌。

坏死性涎腺化生病理学变化表现为溃疡周围的表面

上皮呈假上皮瘤样增生,腺小叶坏死,腺泡壁溶解消失,粘液外溢形成粘液池;腺导管上皮呈明显的鳞状化生,形成大小不等的上皮岛或上皮条索,有的腺小叶完全被鳞状细胞团片取代,易误认为分化好的鳞状细胞癌或粘液表皮样癌。但化生的鳞状细胞形态较一致,无核异形性或间变。腺体内有弥散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

3.

涎腺腺样囊性癌和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病理学变化的差别

答案要点:涎腺腺样囊性癌和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其肿瘤构成细胞均为导管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细胞,所形成的管状、筛状和实性结构有重叠,病理学容易误诊。但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与腺样囊性癌相比,具有细胞形态的一致性、组织结构的多样性和低转移潜能等特征。细胞形态缺乏异形性、核分裂象和坏死;组织结构多样性包括:小叶状结构、乳头或乳头囊状结构、筛状结构、条索状结构和小导管样结构,其中条索状结构有的呈同心圆状,肿瘤边缘部细胞常呈单列形成溪流状,小导管样结构内衬单层立方细胞。

4.

肌上皮细胞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和功能特性及同多形性腺瘤病理学变化的关系。

答案要点:Batsakis等认为肌上皮细胞在涎腺肿瘤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尽管肌上皮细胞来源于外胚层上皮,但是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它具有上皮细胞和间叶细胞的双重特性。涎腺多形性腺瘤中浆细胞样细胞、梭形细胞、透明肌上皮细胞、上皮样细胞、黏液样细胞和软骨样细胞等变异肌上皮细胞,同样具有双向分化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特点,既表现为间叶性的成纤维样和黏液软骨样形态,又表现为上皮性的浆细胞样和上皮样形态,既分泌酸性粘多糖,又分泌基膜蛋白,既表达角蛋白,又表达收缩蛋白和波形蛋白等,使多形性腺瘤病理学变化表现为多形性特点。

单选题

1.涎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的组织学基础不包括

A.

腮腺组织内经常出现小的淋巴结

B.

腮腺淋巴结内出现导管和腺泡样结构

C

涎腺经常发生慢性炎症

D.

颌下腺导管周围常伴有弥散淋巴组织

E.

颈上区淋巴结髓质内可含有涎腺组织

2.坏死性涎腺化生的病理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死骨形成

B.

溃疡形成

C.

表面上皮呈假上皮瘤样增生

D.

腺泡壁溶解消失,黏液外溢

E.

腺上皮被鳞状细胞团取代

3.多形性腺瘤的病理学特征是

A.

肿瘤细胞含特征性嗜碱性颗粒

B.

肿瘤上皮与黏液样、软骨样结构构成

C.

细胞形态学上的一致性与组织结构的多样性

D.

含嗜酸性颗粒的柱状细胞和淋巴样组织构成

E.

由黏液细胞、表皮样细胞和中间细胞构成

参考答案:1.

C;

2.

A;

3.

B

第十七章

“口腔颌面部囊肿”参考复习题答案

问答(思考)题

1.口腔囊肿的一般组织学特征。

答案要点:病理性囊腔和结缔组织囊壁构成。囊腔内含各种表现的液体、半固体物质;囊壁的囊腔面多有上皮衬里(上皮的种类多为复层鳞状上皮,也可为其它类型上皮);结缔组织囊壁多有明显的胶原纤维,其中可有不同程度的炎症浸润,有的出现腺体组织。

2.叙述含牙囊肿的组织学特征。

答案要点:肉眼见囊壁较薄,囊腔内有牙颈部附着于囊壁的牙冠,囊液多呈黄色;镜下见纤维结缔组织囊壁内衬较薄的复层鳞状上皮,仅由2~5列扁平细胞或矮立方细胞构成,无角化,无上皮钉突,类似于缩余釉上皮;纤维囊壁内炎症不明显。囊肿继发感染时,上皮增生,上皮钉突明显,囊壁组织内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约40%囊肿的衬里上皮可发生黏液细胞化生,少数情况还可见皮脂腺细胞;某些病例的衬里上皮还可发生区域性角化,一般为正角化;纤维囊壁中有时可见牙源性上皮岛。

3.叙述腺牙源性囊肿的组织学特征。

答案要点:衬里上皮部分为复层鳞状上皮,部分为无明显特征的上皮,但在相当区域内,复层上皮的表层细胞呈嗜酸性立方或柱状,常形成不规则的乳头状突起,含不同数量的纤毛细胞和产黏液细胞;在衬里上皮内常可形成隐窝或囊性小腔隙,内含黏液,形成黏液池,内衬这些小腔隙的细胞为类似于表层的嗜酸性立方细胞;衬里上皮可发生局灶性增厚,形成类似于发育性根侧囊肿和成人龈囊肿中所见的上皮斑。

4.叙述根尖囊肿的组织学特征。

答案要点:囊肿大小和囊壁厚薄不一,可附着于患牙根尖。多数情况下,送检物为散碎囊壁样组织。镜下见囊壁的囊腔面内衬无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厚薄不一,上皮钉突因炎性刺激发生不规则增生、伸

长,相互融合呈网状,上皮表现明显的细胞间水肿和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上皮内炎症细胞浸润,炎性浸润致密区常导致上皮的连续性中断。纤维组织囊壁内炎症明显,主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也混杂有中性粒细胞浸润以及泡沫状吞噬细胞。囊壁内可见含铁血黄素和胆固醇晶体沉积。胆固醇晶体也可通过衬里上皮进入囊腔,涂片镜下为长方形缺一角的晶体。有时衬里上皮和纤维囊壁内可见透明小体(Rushton

body),为弓形线状或环状的均质状小体,呈嗜伊红染色。

5.叙述鳃裂囊肿的临床病理特点。

答案要点:常位于颈上部近下颌角

处,胸锁乳突肌上1/3前缘。好发于20~40岁的年轻患者,肿物柔软,界限清楚,可活动,无明显症状,继发感染时可伴疼痛。少数情况下双侧颈部可同时发生囊肿。囊肿内含物为黄绿或棕色清亮液体,或含浓稠胶样、粘液样物。组织学上,90%以上的囊壁内衬复层鳞状上皮,可伴或不伴角化,部分囊肿可内衬假复层柱状上皮,纤维囊壁内含有大量淋巴样组织并形成淋巴滤泡。第一鳃裂囊肿的囊肿壁内缺乏淋巴样组织,与表皮样囊肿相似。

6.粘液囊肿的分型及组织学特点。

答案要点:外渗性黏液囊肿和潴留性黏液囊肿;前者的组织学变化特点是黏液外溢进入结缔组织内,黏液池被炎性肉芽组织和结缔组织包绕或局限,没有衬里上皮。邻近的涎腺组织呈非特异性慢性炎症。后者的组织学特点是囊腔内含有浓稠液物质,衬以假复层、双层柱状或立方状上皮细胞。部分潴留性黏液囊肿衬里中可见嗜酸性上皮细胞。

舌下囊肿是特指发生于口底的黏液囊肿。组织学上,它可表现为外渗性黏液囊肿,也可表现为潴留性黏液囊肿,但大多数舌下囊肿为外渗性囊肿,因此无上皮衬里,少数潴留性囊肿可内衬立方状、柱状、假复层柱状或复层鳞状上皮。

第十八章

“牙源性肿瘤和瘤样病变”参考复习题答案

问答(思考)题

1.什么是成釉细胞瘤的基本组织学类型?实性/多囊型在此基础上可能有哪些变异?单囊型成釉细胞瘤的病理表现与临床治疗有何关系?

答案要点:(1)实性/多囊型、骨外/外周型、促结缔组织增生型和单囊型;(2)滤泡型、丛状型、棘皮瘤型、颗粒细胞型、基底细胞型、角化型;(3)单囊型的I、II型肿瘤仅表现囊性或囊腔内生长,其生物学行为类似于发育性牙源性囊肿,故单纯刮治后一般不复第III亚型因其纤维囊壁内存在肿瘤浸润,局部侵袭性可能类似于实性型成釉细胞瘤,因此其治疗原则应与后者相同。对术后患者作长期随访。

2.牙

源性肿瘤的组织学发生与牙齿发育的关系。

答案要点:牙源性上皮性肿瘤主要来自于牙板及成釉器上皮及其残余;牙源性间充质来源的肿瘤主要来自于牙乳头和牙囊;部分牙源性肿瘤可为牙源性上皮和间充质混合来源;部分牙源性肿瘤可伴有牙硬组织形成。

3.牙源性腺样瘤的组织学特点如何?

答案要点:镜下见肿瘤上皮可形成不同结构。(1)结节状实性细胞巢,可形成玫瑰花样结构;(2)腺管样结构,立方状或柱状细胞形成环状的腺管样结构,胞核远离腔面(3)梁状或筛状结构;(4)多边形、嗜酸性鳞状细胞组成的小结节。小结节内鳞状细胞核呈轻度多形性,细胞间

见有细胞间桥和钙化团块以及淀粉样物质沉着。(5)肿瘤内有时还可见发育不良的牙本质或骨样牙本质。肿瘤间质成分较少。

4.试述各种牙源性肿瘤的生物学特性。

答案要点:按可能的发育畸形(错构瘤)、良性、良性伴局部侵袭性、恶性进行归纳。

5.牙源性钙化囊性瘤的病理学特点。

答案要点:病变呈囊性,衬里上皮的基底细胞呈立方状或柱状,胞核远离基底膜,其浅层由排列疏松的星形细胞构成,与成釉器的星网状层相似。在衬里上皮和纤维囊壁内可见数量不等的影细胞灶,并有不同程度的钙化。邻近上皮基底层下方可见带状发育不良牙本质。有些病例中见有广泛牙齿硬组织形成,类似于组合性或混合性牙瘤。

第十九章

“口腔颌面部其它组织来源的肿瘤和瘤样病变”参考复习题答案

问答(思考)题

1.何谓乳头状瘤?

答案要点:乳头状瘤是一组局部上皮呈外生性和息肉样增生形成的疣状或菜花状外观的肿物,但不包括纤维上皮增生。

2.乳头状瘤与鳞状细胞乳头状瘤和寻常疣的关系。

答案要点:乳头状瘤是一组病变,通常为一临床名词,主要包含以下三种:鳞状细胞乳头状瘤和寻常疣;尖锐湿疣;免疫缺陷患者的乳头瘤和乳头瘤病。鳞状细胞乳头状瘤和寻常疣是乳头状瘤的主要类型。

3.试比较各种血管瘤的主要临床病理特点。

答案要点:血管瘤是一种分化较成熟的血管构成的血管畸形或良性肿瘤,属口腔颌面部常见的良性病变,根据其临床表现、血管口径大小及结构特点,通常有如下几种:(一)

毛细血管瘤;(二)

婴儿血管瘤;(三)

海绵状血管瘤;(四)分叶状毛细胞血管瘤;(五)动静脉性血管瘤。

毛细血管瘤由无数密集的分化成熟的毛细血管组成,管壁菲薄,有一层内皮细胞和基底膜,血管腔内可见红细胞,血管之间有少量纤维性间质。

婴儿血管瘤是毛细血管瘤的

不成熟型,增生期病变显示实性褐色小叶,界限清楚,但没有包膜。镜下表现为内皮和血管周细胞组成的细胞团块,细胞含有丰富的胞浆和增大的细胞核,两种细胞共同形成具有小圆腺腔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似小叶状排列,由纤细的纤维性间隔或正常组织分隔。

海绵状血管瘤镜下由多量薄壁血管构成,血管腔大小悬殊,不规则。管腔相互吻合,腔内充满血液。管壁内衬一层扁平的内皮细胞,管壁外一般无平滑肌纤维。血管内可以见到血栓形成,并可进一步机化和(或)钙化。

分叶状毛细胞血管瘤早期病变与肉芽组织相似,许多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呈放射状排列在皮肤表面,常有糜烂并被覆结痂。间质水肿伴有混

合性炎症细胞浸润。发育完全的化脓性肉芽肿呈息肉状,显示分叶状形态,由纤维性间隔分割病变。每个小叶由被覆肥胖内皮细胞的毛细血管和小静脉组成。晚期纤维组织不断增加,纤维性间质增宽,毛细血管小叶变小,最终发展成纤维瘤。

动静脉性血管瘤主要由厚壁血管组成,被覆单层内皮细胞。与厚壁血管混合的有薄壁扩展血管和不等量的粘液。尽管厚壁血管类似动脉,他们缺少发育良好的内弹力膜,更可能是扩展的静脉。

4.何谓龈瘤?试比较不同类型龈瘤的临床病理特点。

答案要点:龈瘤是指牙龈局限性慢性炎性增生,少见的新生儿龈瘤除外,组织病理学上,可分为三型,即血管性龈瘤(肉芽肿性龈瘤和血管性牙龈瘤)、纤维性龈瘤和巨细胞龈瘤。

血管性龈瘤病损可以是化脓性肉芽肿或妊娠性牙龈瘤。病损表现为质软、红紫色包块,常伴有溃疡和出血,出血可以是自发性或轻伤之后。组织学上,化脓性肉芽肿和妊娠性龈瘤的特点是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呈实性片块或条索,也可是小血管或大的薄壁血管增多。

纤维性龈瘤为有蒂或无蒂包块,质地坚实。颜色与附近牙龈相同。纤维性龈瘤可发生于各年龄组。组织学上,纤维性龈瘤由富于细胞的肉芽组织和成熟的胶原纤维束组成。含有多少不等的炎性细胞,以浆细胞为主。炎性细胞多在血管周围呈灶性分布于纤维束之间。

巨细胞性龈瘤又称外周性巨细胞肉芽肿,较为少见,以30~40岁多见,部位以前牙区多见,女性较男性多见。包块有蒂或无蒂,呈暗红色,可发生溃疡。病变发生在牙间区者,颊和舌侧肿物与牙间狭窄带相连形成一种时漏状外观。镜下见,富于血管和细胞的间质内含有多核破骨细胞样细胞,呈灶性聚集。巨细胞灶之间有纤维间隔。病变区与覆盖的鳞状上皮之间也有纤维组织间隔。巨细胞

数量多,大小和形态不一。巨细胞周界清楚或与邻近巨细胞或与周围的单核间质细胞混合不分。毛细血管丰富,常见出血灶及含铁血黄素沉着。病变内偶见少许骨小梁或骨样组织。

5.口腔粘膜色素痣的临床病理表现。

答案要点:口腔粘膜色素痣少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为单发,少数可累及两个以上的部位。病变大多数不超过0.5

cm,高起或不高起粘膜表面,20%表现为无色素性。最常累及的部位是牙龈、腭,其次是颊、唇粘膜、牙槽嵴和唇红部。镜下根据痣细胞的部位可分为交界痣、粘膜内痣、复合痣。交界痣痣细胞局限于上皮结缔组织交界区。皮内痣或粘膜内痣痣细胞位于结缔组织内。复合痣痣细胞同时存在于上皮和结缔组织内。

6.口腔癌的主

要的危险因素有哪些?口腔癌的临床主要表现。

答案要点:口腔癌主要的危险因素是吸烟和酗酒,烟酒之间具有很强的协同作用。

口腔癌早期经常是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患者可能出现红色病损、红白相间的病损或者白色病损。多数患者就诊时为局部晚期症状和体征,粘膜增生、溃疡和疼痛。耳部的牵涉性疼痛,口臭、语言、张口和咀嚼困难、吞咽困难和疼痛、出血、消瘦、颈部肿大是常见的口腔癌晚期的症状。

相关文章:

  • ?白蝴蝶花的用处2023-02-23 17:04:03
  • 刷酸能去闭口黑头吗?刷酸时需要注意什么?2023-02-23 17:04:03
  • 人乳头状瘤病毒检查,人乳头状瘤病毒如何诊断鉴别2023-02-23 17:04:03
  • 基底细胞癌的存活率有多高 基底细胞癌的病因有哪些2023-02-23 17:04:03
  • 扁平疣2023-02-23 17:04:03
  • 新生儿至儿童期接种疫苗注意事项2023-02-23 17:04:03
  • 鸦胆子2023-02-23 17:04:03
  • 我想买一个清理黑头的夹子,有朋友推荐我克丽缇娜瑞士五号细胞夹,想问一下克丽缇娜瑞士五号细胞夹好不好?我看价格挺贵的,怕买回来不能用。2023-02-23 17:04:03
  •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