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手足口 > 正文

卫生部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临床技术指南(2009年版)》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印发《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临床技术指南》

手足口病是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多见于婴幼儿,发生多年,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卫生部参照公布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年版)》,在总结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今年部分地区患者的临床特点和中医药使用情况,制定了本指南。

一、证治方案

手足口病属于中医“温病”范畴,湿热疫病毒经口鼻进入,发生于手足,为上熏口咽、外透皮肤、疱疹,见发热、倦怠、恶心、便秘等症状,或发生邪毒内陷、高热、颤抖、肢体阳痿软弱,甚至哮喘、脱落危害生命。

婴幼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感受到疫毒后,病情变化迅速,为早发现、早治疗、防变证。

(一)普通型

临床主要表现:发热、口腔黏膜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有红晕,伴有咽喉痛、流涎、倦怠、纳差、大便多秘结、舌淡红或红、苔腻、脉数、指纹紫。

治疗方法:清热解毒,祛湿邪。

参考配方:金银花、野菊花、黄连、生石膏(先下)、知母、紫草、白茅根、艾蒿、鹳草、生甘草,用药剂量根据患儿年龄、体重、病情等适当确定。

用法:水煎分34次口服,或灌肠、直肠点滴。

加减:

1.高热、手抖、易受惊羚羊加入角粉打孔

2.便秘变黄

3.咽喉痛加元参、板蓝根

4.咳嗽时烤杏仁、枇杷叶。

中成药:可选择蓝芩口服液、小儿纳豆翘颗粒、清开灵口服液、黄栀子口服液、金莲泡腾片、炎琥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等。

(二)重型

1.临床主要表现:高热不降、汗液少、不易出疹、嗜睡易惊、呕吐、肌肉浮动,或肢体阳痿软、乏力、甚至昏迷等,舌红、苔厚、脉细数、指纹紫暗。

治疗方法:清热祛风。

参考配方:生石膏、生大黄、栀子、滑石(包煎)、寒水石、桂枝、生龙骨、生牡蛎、赤石脂、广地龙、全蝎座、羚羊角粉(压榨),药物用量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病情等适当确定。

用法:可口服水煎34次,或灌肠、直肠点滴。

中药:也可选用紫雪丹或新雪丹等,炎琥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等。

2.临床主要表现:发热、气喘、面色苍白灰暗、口唇发绀、四肢厥逆、出冷汗,或口吐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液(痰),舌质紫暗,脉细数或延迟,或脉微欲绝。

治疗方法:回阳救逆

参考配方:人参、炮附子、山茱萸肉、烧成龙骨、烧成牡蛎、药物用量根据患儿年龄、体重、病情等适当确定。

用法:浓煎鼻饲或直肠点滴。

重症患儿发病急,传递快,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有针对性地加强中西医结合与治疗。

(三)中医药外治法

口咽疱疹:选用西瓜霜、双料喉风散、冰硼散等,蜜调外涂用,每日2-3次。

二、预防及生活保护

(一)预防

本病流行期间,婴幼儿应勤洗手,注意不要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居住的地方最好多换气,把洗好的衣服晾干。家长也要注意个人卫生。

可使用以下处方药:

1.白菊6克生甘草3克生山楂10克

浸泡在200毫升沸水中后,加入适量冰糖,经常饮用。适合有内热的儿童。

2.生薏仁10克扁豆10克

加入适量冰糖,煮粥调。本来就适合脾胃虚弱的小儿。

上述两种剂量均适用于35岁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二)生活保障

患儿饮食宜清淡,宜服用梨汁、苹果汁、西瓜汁、茄汁等,不宜吃辛辣食物,不宜吃头发。

相关文章:

  • 儿童手足口病症状有哪些?怎样才能让手足口病远离宝宝?2023-03-10 14:40:39
  • 手足口病严重吗?2023-03-10 14:40:39
  • 手足口病高发原因分析2023-03-10 14:40:39
  • 手足口病不会留下后遗症2023-03-10 14:40:39
  • 严防手足口病,卫生预防要先行2023-03-10 14:40:39
  • 得了手足口病发烧吗2023-03-10 14:40:39
  • 宝宝手足口病睡觉不沉还容易惊醒严重吗2023-03-10 14:40:39
  • 扁桃体炎和手足口病有关系吗2023-03-10 14:40:39
  •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