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名称:黄豆
名称出处:《食鉴本草》
概述
别名:黄豆子(《日用本草》)
基源:豆科大豆属植物大豆黄色表皮种子。
原植物:大豆Glycine max(L.)Merr。
历史:本品见于宁原《食鉴本草》。有关于黄豆性味的记载(参照本条历代)
医药家的论述
①)此外,历代的本草中还刊登了日用本草、本草汇兑、本草再新、本草撮要、本经逢原、纲目、贵州民间方药集、【广西中药】等。
其他项目请参照“大豆”条。
化学性质
种子发芽后,含有天冬酰胺、胆碱、黄嘌呤(Xanthne)、黄嘌呤(Hypoxanthne)[1]、钙、钾、硅[2]、黄酮、染料木素(Genistin)、大豆皂醇(Soyasapogenol)A、B、C、D、E这5个糖苷键的糖苷、叶酸、将泛酸(Pantothenic acid)、唾液酸(Sialic acid)[3]干燥,含有大豆糖苷、大豆糖苷(大豆单元)、草酸[4]。
参考文献
[1]南京药学部等。江苏药材志.1965:321。[2、刘寿山等。中药研究文献摘要.1963:37。[3、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二册。上海科技出版社,1991:142。[4、药学通报1983、18(9):26。
药的性质
性味:甘、平《纲目:“生温、炒、微毒。”②《日用本草》:“味甘、温。或云寒。”
归经:入脾、大肠经《本草再新:“入心脾二经。”②《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阳明经。”③《本草求真:“入脾。”
功效:健脾宽中,活血利水,祛风解毒。
主要治疗:腹泻、腹胀消瘦、妊娠中毒、疮瘘、外伤出血。①《日用本草:“治中毒。”②《本经逢原》:“误食毒物,黄豆捣水灌吐,不吐诸菌毒者,将汁煎浓服。并尝试内瘘和臭毒腹痛,与生黄豆嚼,甜而不恶心者,上部有脓,是臭毒出痢疾的真候。”③《全国中药总结》:“主要治疗阴虚烦热、自汗盗汗、风湿痹症。”④《新华本草纲要:“用于水肿胀满、风毒脚气、黄疸乳瘤、风痹肌痉挛、产后风痉挛、瘘肿疮毒、口默、解药毒、肾虚遗尿。”⑤《贵州民间方药集:“用于催乳,磨光末外用,止住刀伤出血,并可拔瘘毒。”
使用方法:内服:煎汤,30~90g,或研磨末。外用:打着或炒焦研末调着。
使用注意:《纲目》:“多吃会导致空气堵塞、咳痰、咳嗽、身体沉重、面部发黄癣。”
临床应用
处方选择与检查方法:①广西《中药新疗法处方集》:“治疗单纯性消化不良:大豆(即黄豆)500g,血藤5000g。取血藤为煮汁,浓缩前研磨的豆浆在血藤汁中煮沸20分钟,过滤去渣,备用浓液干磨粉。小儿每次服0.5~1g,每日4次。”②《饮食治疗指南:“治疗缺铁性贫血:烧皂氧化铝,炒大豆,按1:2比例研磨细末,枣汤成丸,每服9g,日服2次。”
单方应用:①《纲目》:“天花治疗后痤疮发生:大豆烧研末,芝麻油调敷。”②《随息居饮食谱》:“诸瘘疮治疗:大豆,浸泡肥捣涂。”③大豆皮炭(《中国药膳大全》)腹泻治疗:大豆皮炒炭研末,1服3~9g,1日2次,热水送服。④大豆皮汤(《中国药膳大全》)治疗大便秘结或习惯性便秘:大豆皮200g。水煎,分3次服用,每日1剂。
饮食疗法:①日本《动植物民间药》:“治疗肌痛挛缩,治疗膝痛湿痹:用大豆煎服”②江苏《中医秘方验方汇编:“治疗肺脓肿发烧者:大豆水浸泡腐汁,冷饮,各服一杯”③大豆加百利汤(《中国药膳大全)防治感冒:加入大豆30g、干蟑螂3g或葱白3根、萝卜3片。水煎服。④浙江中医杂志1963、(2、:“治疗普通疣:用大豆发芽,用清水煮,用汤稀释,每天三餐,直到吃饱为止,连续吃3天是一个疗程。治疗期间不吃任何其他粮食和油类。从第4天开始改为普通饮食,可以用豆芽吃饭。”⑤中华妇科杂志1957(4、:“治疗急性妊娠中毒症:先兆子瘘及子瘘患者采用豆浆饮食,即每日纯大豆制豆浆(大豆与水之比为1:8、给予2000ml,加入120g糖,分6次进食,仍可自由饮水。一般持续24天,改为无盐普食。从豆浆饮食的第二天开始,饮用水果和莲藕粉可以缓解饥饿感。”
医药家的论述
①黄宫刺绣《本草求真》:“黄豆,依书又称味甘、服多诘气、痰动漱口。又称宽中下气、利大肠、消水膨胀毒,其理似有二者之别。本言甘诘滞,是指炒熟而不泄气。本言宽中下气利肠,是生冷未炒之意。凡物生而疏,熟而无味,大豆味。”甜,其性温,生则不泄水气,衣多有疏害,故须生熟。治疗有另一只耳朵来弥补腹泻。用补则请假炒熟,但一定要少吃。若多服无节操,必将出现痰出空气堵塞、漱口的弊病”②李时珍《纲目:“黄豆秸秆烧灰、放痣、祛坏肉药。”
参考文章
韩国的小粒黄豆经济作物
李时珍认为黄豆有什么功效。中药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