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典》:油桐子
《纲目》
Yóu Tónɡ Zǐ
桐子
②治疗疥癣:将桐子捣碎后涂抹榨汁。
③烧伤治疗:将桐子捣碎榨汁,调冬蜜涂抹患处。
④防锈铁钉对脚掌的刺伤:新鲜的油桐籽和黑糖的侵蚀涂抹。
⑤脓疱的治疗:切开嫩油桐果,将果实内流出的水涂抹于患处。
⑥丹毒治疗:将桐壳烘焙,研磨细面,将香油涂抹于患处。
⑦治大小便不通:一颗桐油树种子。磨水的衣服,约半粒磨一两粒水。
《*辞典》
页首
《中华本草》:油桐子
根据《本草纲目》纲目:冈桐,即白桐的紫衣者。梧桐的枝干和花叶并列冈桐树的长度也很慢,花也稍微变红了。但其实又大又圆,每个果实中都有二男或四男,像大枫子一样大。那肉是白色的,味道很甜,很好吃。又称紫花桐,人播下许多种子收获子,货物是油,进入漆家或船上使用,为时所需,人多为虚伪,惟有以笼圈如鼓者为真。
Yóu Tónɡ Zǐ
Seed of Tungoiltree
桐、桐油树子、高桐子、油桐果。
药材来源:大戟科植物蚜虫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称:Vernicia fordii(Hemsl.)AiryShaw〔Aleurites fordii Hemsl。;A.cordata Muell.Arg.]
收获与贮藏:秋果成熟时收获,将其堆放在潮湿的地方,浇上水,用干草覆盖,经过10d左右,外壳腐烂,去外皮,收集种子,晾干。
油桐小乔木,高9m。树枝粗壮,无毛,皮孔灰色。单叶互生叶柄长12cm,先端为2紫红色腺体,叶革质,卵形心形,长5-15cm,宽3-14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或楔形,全缘,有时3浅裂,嫩叶被诱变为短柔毛,后近无毛,绿色有光泽。花尖叶张开,排列在枝头形成短的圆锥花序。单性,雌雄同株,花萼不规则,2-3裂,花瓣5,白色,基部有橙色斑点和条纹,雄花具雄蕊8-20,排列成两朵,上端分离,在花芽中弯曲。雌花子房3-5室,各室1胚珠,花柱2裂。核果接近球形,直径3~6cm。种子有厚厚的壳状种皮。花期4-5月,果期10月。
生态环境:喜欢生于低矮的山坡、山麓、沟壑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生物学特性喜欢温暖湿润气候,怕严寒,种植区域范围北纬22°15′-34°30′;东经99°41'122°07'。年平均温度16-18℃,10℃以上活动积温4500-5000℃,年无霜期240-270d,能承受冬季暂态低温(-8-10℃),长期处于-10℃以下会引起冻害。春季晚霜和花期低温危害严重。年降雨量为900-1300mm。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腐植质丰富、排水良好的微酸砂质土壤种植适宜。可以与花生、小松菜、芝麻、红豆、蚕豆等之间制作,也可以与杉树、茶树混合。
栽培技术靠种子繁殖。用成熟的果实,去皮后立即播种或用湿砂贮藏。春播,行株间4m×开洞4m,每洞播种2粒种子,覆土6cm,稍作镇压。十二个月就出苗啦。出苗后,每穴留苗一株。
田间管理生长期间以松土除草、追肥、磷钾肥为主。冬天在行间耕种,施厩肥、堆肥。雨季要开沟排水。
病虫害防治病害有枯萎病、角斑病,虫害有桑白盾蚧、桐尺蚧、橙斑白条天牛等。
种子含有46%的脂肪油(桐油),主要成分为桐酸、异桐酸和油酸的甘油酯。
甜味;微辛性寒得厉害
祛风吐痰消肿毒,利二便。主风痰喉麻痹,痰火痹,食积腹胀,大小便不通,丹毒癣烧伤急性软组织炎症寻常疣
内服:煎汤,1-2片,或打磨水或打磨。外用:适量,研末敷,或敷面膜,加水涂抹。
《民间常用草药总结》:孕妇谨慎服。
1.《纲目:风痰喉麻痹,用子研末吹入喉中摘除。
2.《岭南采药录》:擦水刷烂。
3.《贵州民间处方药集》:具有方便、催吐、镇咳作用。消除积食,治疗膨胀,治疗女性月经不调。外用可治疗毒疮、疥癣。
4.《福建民间草药》:祛肿解毒,治疗疥癣、烧伤。
《中华本草》
页首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