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硫酸钙人工骨在脊柱结核手术中的应用本文关键词:硫酸钙、脊柱、结核、手术
医用硫酸钙人工骨在脊柱结核手术中的应用本文简要介绍:目的)医用硫酸钙在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解合并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图2手术段Osteoset人工骨与自体骨混合植骨融合体内固定
1.5
术后处理
术后24~48
h拔出漏管。鼓励患者加强四肢功能锻炼,卧床休息1个月后,可在支具保护下下床。术后6个月安装支具保护,持续规范抗结核治疗
2.3
植骨融合状况
术后X线及CT显示Osteoset人工骨和自体骨逐渐分解吸收,置换为新生骨组织。新生骨组织随时间成熟,骨小梁逐渐增粗,与正常骨小梁形态相似。术后3个月时23例患者获得骨性愈合
图4术后即刻X线片和CT扫描显示Osteoset人工骨和自体骨移植
图5术后3个月X线片及CT扫描显示Osteoset人工骨与自体骨基本吸收、植骨部位骨性愈合
前路手术促进植骨融合和防止脊柱后凸畸形的治疗效果,与植骨融合材料的质量有密切关系〔1、2〕。理想的植骨材料应具有骨形成、诱导和传导,提供一定形状结构和承受载荷的能力。目前临床应用的植骨材料包括自体骨、同种异体骨,以及人工合成的骨移植替代材料。自体骨移植是骨移植的“金标准”,它具有成骨诱导能力、不发生免疫反应,10年随访骨融合率可达95锷希⑶揖勒怪笸够蔚某て谒娣眯Ч采跫选5蕴骞窃诨袢『陀τ梅矫娲嬖谥疃嗖焕拖拗埔蛩兀喝∽蕴骞遣唤鲂枰卸钔獾氖质醪僮鳎黾邮质跏奔浜妥≡菏奔洌胰」鞘质跸喙夭⒎⒅⒌姆⑸士纱锏?0镉遥袢」橇恳膊蛔恪?〕。同种异体骨提供了植骨处的支架,是良好的骨传导性材料,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虽然其来源较广泛,但其植入后新骨的爬行替代过程缓慢,骨不愈合率相对较高,且还有可能传播疾病,引起宿主反应〔4〕。
人工骨移植替代物为了避免自体骨和异体骨的一些缺点,近年来在临床上被越来越多的医生所接受。医用硫酸钙骨(Osteoset)是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Wright医疗技术公司开发,1996年6月通过FDA(美国食品医药品局)的认证,同年取得欧洲CE标志之一。目前广泛应用于骨科和口腔颌面外科等领域,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5,6]。硫酸钙在没有骨或骨膜的条件下不能刺激骨生成,但在骨或骨膜的存在下可以促进骨再生。此外,体外研究表明,成骨细胞附着在硫酸钙上,可在其上形成骨,破骨细胞吸收硫酸钙,形成生物降解。Osteoset在骨缺损区作为空隙的填充物,形成微酸环境有利于血管和成骨细胞的生长,提供骨形成所需的基质,阻止软组织的生长。奥斯特人造骨最重要的优点是通过控制硫酸钙半水化合物晶体的形状和大小来调节降解速率,使得自然吸收速率与新骨形成速率相当。随着Osteoset的吸收,新骨生长,原骨缺损部位逐渐恢复解剖性质和结构特征。
近年来,许多学者正在研究奥斯特人工骨在脊柱融合术中的应用[7]。2001年David
I
Alexander等人进行前瞻性随机临床研究,对所有病例均行椎管减压、腰椎和腰骶椎后外侧融合术,以减压骨和Osteoset人工骨等体积混合移植侧为实验侧,另一方移植和实验侧移植物等量的自体髂骨为对照侧。融合术后6、12个月,其实验侧和对照侧均有明显的新骨生长,植骨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我们认为医用硫酸钙和减压骨的混合物可以作为新鲜肠骨的替代物应用于脊柱融合术。2002年温
Jer
Chen等人比较Osteoset人工骨与减压骨混合物植骨与新鲜髂骨植骨在1、2节后外侧腰椎与腰骶脊柱融合术中的作用。将减压骨和医用硫酸钙等体积混合种植体侧作为实验侧,将另一种种植体和与实验侧种植体等量的自体髂骨作为对照侧,结果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最后认为Osteoset人工骨颗粒与减压骨混合物在后外侧脊柱融合术中具有与自体骨移植相同的效果,可避免自体骨获取过程中发生的并发症。
Osteoset人工骨在四肢骨缺损修复及脊柱融合中的应用比较广泛,效果也比较肯定,但目前关于人工骨在脊柱结核手术中应用的报道较少,对于在结核灶内使用人工骨和内固定物是否存在病灶活化和感染扩散的危险仍然有许多不同的意见。根据本组研究的初步临床结果,在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应用Osteoset人工骨和自体骨混合植骨具有可靠的安全性和良好的临床效果。在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前提下,未观察到植入结核病灶内的Osteoset人工骨促进结核复发和感染扩散的情况,且该材料仍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传导性和降解性,未出现患者排斥、过敏和毒性反应。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Osteoset人工骨是一种可应用于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安全可靠的骨移植替代材料,其与自体骨混合植骨具有以下优点:(1、人工骨可弥补自体骨量不足,提供可靠的补骨途径,(2、减少手术时间和创伤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与供骨区有关的并发症,(3、硫酸钙与自体骨的混合应用具有间接和BMP复合的性质,提高了骨的诱导能力,其协同作用形成的骨量多于单独使用。这些特点使得Osteoset人工骨在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中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金倩氯酊联合激光治疗痤疮158例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1997年10期
2
董新亭、李卫莉、张随学、自拟痤疮消疗痤疮126例[J],中国中医药技术,1999年06期
3
查旭山、陈修骥、寻常痤疮治疗体会[J]、江西中药http://www./xyfm/class/.2002年05期
4
张随学、谭正辉、孙叶梅、李梅、俞玉芳、韩峰,3003例痤疮患者特点分析及控制对策[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http://www./xyfm/class/.2002年06期
5
刘勇、王冬梅、痤疮药物治疗[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3年09期
6
高宜云痤疮从肝论治[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3期
7
欧其平、林维山、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年09期
8
陈五一;;青春痘的辨治体验[J],世界中医药http://www./;1993年10期
11
黄灿奇;针刺配合中药内服外用治疗青少年痤疮的临床观察[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12
陈志彬;中医综合疗法对女性痤疮患者皮肤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13
陈传伟;针刺介入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及作用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14
Hamid
Abdi;针刺对伊朗肥胖者体重及抗热休克蛋白27、60、65、70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http://www./book/main***年
15
陈玉骐背中俞穴刺络放血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16
张随学、电针镇痛的脑功能磁共振初步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7
我是庞莹;雄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流行病学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18
我是申鹏飞;“醒醒醒”针刺方法研究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基础及临床疗效及治疗机制[D];天津中医学院;http://www./qikan/class/***年
19
我是姜文。针介入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海马神经细胞[Ca~(2+)]i变化信号转导机制的实验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2005年
20
李秀玉;张教授治疗痤疮研究与学术思想概述[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6]佚名。
【aaa39bbb】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