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手足口 > 正文

传染病培训课件

夏季传染病防治知识

一、夏季常见传染病

1、肠道感染症:霍乱、副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病毒性肝炎等。

2、蚊虫传播性感染症:疟疾、登革热、流行性b型脑炎等。

3、鼠媒传染病:雷公藤病、流行性出血热等。

二、为什么夏天容易发生各种传染病?

夏季炎热,各类细菌、病毒生长繁殖快,水源食物、环境易受污染,是各类传染病易发的主要原因。老鼠、苍蝇、蚊子、蟑螂等在夏季是繁殖高峰期,它们携带的各种病原体容易污染水源、食物和环境,使人类致病。热天,人的体力消耗量大,喝水多会削弱胃肠功能和抗病能力,容易致病。

三、临床症状

1、伤寒:潜伏期1-2周,发病缓慢,体温升高,持续性高热,相对缓慢,表情淡漠,无力,皮疹,肝脾种大。

2、霍乱:伴有无痛性剧烈腹泻、水样便、呕吐,每日10次以上,快速严重脱水。

3、痢疾:病急,发热,腹痛,中急后重,大便量少,有粘液脓血便,一天数次至10次以上。

4、疟疾:寒冷发热,体温39℃以上,出汗,面色苍白,全身疼痛,有乏力感,间歇性或隔日发作。

5、登革热:急症、怕冷、高烧39-40℃、剧烈头痛、眼眶疼痛、肌肉关节疼痛、出血倾向、面部、颈部、胸部红潮称为“三红症”,结膜出血。

6、流行性b型脑炎:发病急,全身不适,头痛、高烧、恶心、喷射状呕吐、痉挛痉挛,多见于儿童。

7、雷公藤病:发病急、怕冷、发热呈缓解热,全身肌肉疼痛,尤其是腓肠肌痛、乏力、眼结膜出血、浅表淋巴结肿大,易误诊为“流感”。

8、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全身痛、乏力、头痛、眼眶痛、腹痛、额、胸部出血潮红、全身毛细血管广泛性出血、少尿。

四、预防措施

1、疫苗接种。进行有计划的人工免疫是预防各类传染病发生的主要环节,预防疫苗是阻止传染病发生的最积极手段,也是投资小、效果大的预防措施。

2、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保持学习和生活场所的卫生,不要堆积垃圾。饭前,打喷嚏,咳嗽和清鼻子,出门回来一定要洗手,勤换,勤洗,晒衣服和被子,不吐痰。保持教室和宿舍内的空气流动。

3、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积极参加运动,到郊区或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每天散步、慢跑、体操、打拳等,调理身体血气,舒展筋骨,增强体质。锻炼时要注意气候变化,避免晨雾、沙尘,合理安排运动量,自我管理等,以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4、生活有规律性。保持良好的睡眠,有规律的生活,充足的睡眠,对提高自己的抵抗力非常重要。要合理安排日程,使生活有规律,劳动和休息相结合。

5、衣、食细节要注意。根据天气的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合理安排饮食,不要在饮食上太辣。太辣有助火气,不要吃太多油腻的东西。要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如不吸烟或饮酒,就应该多喝水,充分摄入维生素,多吃富含优质蛋白质、糖类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鸟蛋、红枣、蜂蜜和新鲜蔬菜、水果等。

6、切忌生病。如果身体不适或出现类似反应,应尽快就医,进行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同时对患者房间进行及时消毒。

为预防夏季多发疾病,专家建议:。一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搞好饮食和个人卫生,避免疾病从口中进入,饭前便后洗手,不吃变质变质的食物,不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不洁的食物,生熟食品分开,不吃被苍蝇、蟑螂叮咬的食物。二是搞好粪便管理,清除垃圾,疏通污水沟,消灭蚊蝇滋生地,消灭蝇、蚊、鼠、蟑螂四害,避免蚊虫叮咬;第三,生活、学习及办公室应勤换气,一旦患病后应自行隔离,不得出入公共场所,儿童设施应加强早、下午检查,病人污染的器具应煮沸、煎煮消毒。四、对疫苗接种可预防的疾病,及时进行全程疫苗接种,提高自身免疫力;五、关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发布的信息,出现可疑症状及时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正规检查和治疗。

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措施

(一)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与临床症状有关的传染病,常见肠道病毒为EV71型和CoxA16型,5-7月为多发季节。手足口病的感染途径很多,一般容易感染,婴幼儿和儿童等5岁以下的人多发。手足口病感染初期一般发热伴手、足、口、臀皮疹,但极少数重症病例初期无皮疹,表现困倦、呕吐等症状,并出现唇青紫色、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防治措施:专家认为,手足口病患儿绝大多数可在家隔离治疗,经过一周左右时间自然治愈,但要仔细观察患儿病情,出现高烧不退或头痛、精神障碍、冷淡表情、肌阵挛、呕吐等重症病例临床症状时注意立即到医院接受急救治疗。预防手足口病要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勤洗手、开窗换气;避免与发热病人接触,注意避免人群拥挤的地方儿童的营养以提高抵抗力。

(二)细菌或病毒性腹泻病:

常见的细菌性腹泻病有霍乱、菌痢、伤寒、伤寒等,病毒主要有肠道病毒、罗塔病毒等。全年发病,多发于夏秋。

预防措施:预防腹泻病的主要措施是“张口”,防止口中有病,五要五不要。(五)饭前、便后洗手,回购海产品时煮熟,每顿饭吃热的,烹调好的食物分开,出现症状后就诊。(五)生水不要煮着喝,无印饮食不要靠近,腐烂的食物不要吃,暴饮暴食不好,未消毒)患者请勿触摸。被患者排泄物污染的厕所、餐具、地面、地板、门把手、衣物使用漂白精、过醋酸、戊二醛等消毒。专家提醒公众,一旦出现腹泻症状,及时就诊,一般很快就会痊愈。请不要乱用抗生素。夏季秋季在霍乱流行区内或去过霍乱流行区,出现腹泻症状,尤其是剧烈无痛性水样腹泻的,应及时就诊,与霍乱感染者一起进食或密切接触的人,也应进行相应检查,以确认是否感染。

(三)猩红热:

猩红热是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小儿常见急性呼吸道感染症。感染源为患者和带菌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有时通过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感受性高,儿童少年多发。以发热、咽喉颊炎、典型皮疹、杨梅舌为主要症状。

防治措施:在流行季节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经常进行通风和湿扫是做好猩红热治理的关键。家长应尽量不把孩子带到公共场所。小儿设施早上要加强白天检查,发现患儿要及时隔离治疗,患儿污染的器具要煮沸、煎煮消毒。

(四)流行性腮腺炎:

腮腺炎是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在学龄前儿童中广泛流行。其主要临床特点是腮腺肿大,可侵犯睾丸、卵巢、中枢神经系统,甚至引起严重并发症。

预防措施:为预防流颊,适龄儿童应立即接种含有流颊成分的疫苗,如麻颊或麻颊风疫苗。平时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房间和教室经常开窗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感染艾拉后进行隔离治疗。隔离期被认为是从发病到腮腺的肿胀完全消失的约3周。被病人污染的饮食用具必须煮沸消毒。

(五)流行性出血热:

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鼠类携带的亨特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感染源和寄生宿主为小型啮齿类动物。我省感染源主要为野栖黑线姬鼠、仓鼠和背纹仓鼠、家栖褐鼠、鼠等。该病男女老少均可感染,尤以2050岁青壮年发病居多。

本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出血和肾损伤三大特点,发热患者高烧至40℃,持续37天。典型出血热的临床表现有5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严重者可合并尿毒症、肾功能衰竭、颅内出血、肺水肿、脑水肿等,可导致死亡。

防治措施:流行性出血热预防控制以科学灭鼠、预防接种和健康教育为主,误食被鼠类污染的食物或被鼠类咬伤,应及时清理伤口,及时接种出血热疫苗。治疗强调“三个早晨、一个早晨、三个关口”,即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地处理,做好休克、少尿、出血关口。

(六)布氏菌病:

布氏菌病(简称布氏菌病)是布氏菌引起的过敏反应性人畜共同感染症。人主要接触患病的牲畜或污染物感染发病,可引起全身多个系统的损害,尤其是骨关节。该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多汗、全身无力、关节和肌肉疼痛,有的可出现肝脾大、睾丸肿大等,严重者可丧失劳动能力。

预防措施:加强牲畜管理,做好经常性牲畜卫生处理和检疫,病畜要隔离饲养、治疗,病死牲畜要深埋或烤熟,不得食用。要做好个人防护,主动接种疫苗,避免食用生肉或半熟肉。各种动物奶应煮沸消毒后食用,腌肉应煮熟后食用。在该病流行期或疫区购买的动物毛皮物品需要进行消毒处理。

夏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中暑是由于体温调节失衡,生物热过度积累,水盐代谢紊乱引起的。

一、夏季传染病预防知识——中暑

夏季天气炎热,容易引起中暑,这主要是人在高温环境中,体温调节失去平衡,肌肉热量过度积累,水盐代谢紊乱造成的。该病通常发生在夏季高温同时伴有高湿的天气下,中暑后轻度出现多汗、头晕、胸闷、心悸、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会发生晕厥或痉挛,威胁生命。

中暑的预防方法

夏季中暑症状不明显或不注意,常被忽视。因此,如果发现自己或他人有中暑症状,就要迅速离开高温环境,在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也可多饮淡水盐水,额涂清凉油、风油精等,或服用10滴水、鸦片正气水等中药。如果你有血压下降、虚脱等症状,你应该马上去医院。

夏天外出最好避开上午10点到下午4点的时间段。外出要做好防护,如撑太阳伞、戴遮阳帽、戴墨镜、准备充足的水和饮料等。随身携带10滴水、风油精等防暑药,衣服也尽量选用棉、麻、绸等织物,少穿化纤类衣服,以免在大量出汗时不能及时散热,引起中暑。

二、夏季传染病预防知识——细菌性痢疾

夏季细菌性痢疾是最常见的肠道感染症之一。专家介绍,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感染症。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样大便,部分病例出现发热等症状,症状严重时出现高烧,伴有感染性休克症状,有时出现脑水肿和呼吸衰竭。

这与热天喜欢吃生冷食品引起肠胃功能紊乱有关。除与家蝇繁殖活动有关外,还可通过饮用或食用受痢疾菌污染的水或食物传播,容易发生食源性爆发,也可通过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细菌性痢疾的预防方法

预防细菌性痢疾,要注意饮食卫生,不要喝生水,不要吃生冷变质的食物。制作食品时要生分,烹调好的食品不要放回盛有生食品的碗里。餐具、食物等要做好洗涤消毒。另外,少吃油腻、多吃清淡的食物,不要吃隔夜的菜,打开的水果,比如西瓜最好一次性吃完,或者用保鲜膜封好,然后保存在冰箱里,放在冰箱里,时间也不要超过24小时。

三、夏季传染病预防知识——中暑

炎热的夏季中风患者急剧增加,中风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多发脑血管病,中风的两个高峰,一个在0度以下的严冬,一个在30度以上的盛夏,夏天发生的中风俗称“中暑”。

夏季气温高,人体会排出大量汗液、丧失水分,如果不能及时补充,容易造成“脱水”,“脱水”会减少血容量,使血液粘稠化、血液循环缓慢化、微血栓形成,对于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或心脑血管病的老年人来说中风发生的几率自然会增高。

如何预防热风

专家提醒,老年人夏天一定要及时补水,即使不渴也要多喝水,适当补盐(每人每天盐分摄入量不得超过5克)半夜醒来时喝适量水,降低血液粘度,对预防血栓形成大有好处。空调温度控制在27度到28度,注意不要直接吹,同时及时开窗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夏季传染病预防知识:人们把夏季感冒俗称“热风邪”。

四、夏季传染病预防知识——热风邪

夏天很多人追求凉爽,喜欢在热得汗流浃背的时候洗个冷水澡,睡觉和工作都要长时间开空调,导致室内外温差比较大,加之夏天很多人食欲减退,运动减少,抵抗力下降这些都是夏天容易感冒的。

热感冒的预防方法

高温天气是消耗大量体液的,夏季一定要注意多喝水,喝水要用少量多次,一般每次适量300毫升至500毫升,必要时可饮用淡盐水。其次,睡眠还有助于治疗夏季感冒,要确保8小时的睡眠时间。在饮食上也要合理饮食,多吃瘦肉,增加蛋白质摄入量。

五、夏季传染病预防知识——手足口

除细菌性痢疾外,夏季儿童多发肠道感染症为手足口病。手足口病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症状为发热、手、足、口腔、臀部出现皮疹或疱疹,少数患儿合并肺炎、脑炎、心肌炎等,甚至死亡。除了可以通过消化道传播外,还可以传播患者的话、打喷嚏、咳嗽等。另外,在集体生活中使用共用的玩具和餐具,或者密切接触,疾病可能会蔓延开来。5-7月为手足口病高发期。

手足口的预防方法

手足口病多发期间,家长应尽量减少把孩子带到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在护理和触摸孩子之前,请注意清洗双手。孩子的被子要勤晒。注意室内空气流通,婴儿奶瓶使用前后应清洗消毒。不喝生水,不吃冷的东西。发生手足口病例时,患儿使用的玩具物品应进行清洗消毒,防止感染他人。

六、夏季传染病预防知识——皮肤病

夏季天气闷热,有利于各种真菌、细菌的繁殖生长,加之夏季人们容易出汗、皮肤潮湿,如果不及时擦拭保持干燥,真菌就会侵害我们的皮肤,引起皮肤银屑病。最常见的皮肤银屑病有足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脚癣”,喜欢穿鞋的人容易得脚癣。因为鞋子没有透气性,脚的湿度和温度会变高。此外,许多青壮年男性在夏季易感染体癣或花癣(汗斑),这与排汗量大有关。出汗后若不及时清洗,真菌会在皮肤上滋生,形成丘疹、水疱、鳞屑等,损害皮肤。

对于婴幼儿来说,夏季最常见的皮肤病是痱子,痱子是婴幼儿常见的夏季皮肤病,是由于汗液堵塞汗孔引起的皮肤异常。颈部、前胸、背部、腋下,针头至米粒大小丘疹,周围皮肤变红,处理不当易继发感染。

如何预防皮肤病

无论是大人夏天的皮肤病,还是婴幼儿的痱子,都是因为出了很多汗而清洗和干燥的原因,所以清洁皮肤是很重要的。大人和孩子都要勤洗澡,出汗的衣服马上换。成人选择透气性好的清爽布料的衣服和袜子,生活用品尽量分开使用。婴幼儿适当地打开空调,涂上痱子粉就好了。

相关文章:

  • 夏季“战痘”护肤方案2023-03-10 14:24:46
  • 春季预防疾病小常识手抄报香(春季传染病防治知识的手抄报样本)2023-03-10 14:24:46
  • 幼儿秋季传染病预防小知识反思2023-03-10 14:24:46
  • 预防传染性疾病小知识2023-03-10 14:24:46
  • 冬季将流感家族拒之门外2023-03-10 14:24:46
  • 春季如何预防传染病,家长如何预防小孩手足口病?2023-03-10 14:24:46
  • 勤洗手有什么好处 勤洗手有什么作用2023-03-10 14:24:46
  • 春季需注意预防狂犬病、手足口病等传染病2023-03-10 14:24:46
  •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