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立秋的到来,大家都觉得已经不热了,但还是很热。秋老虎还有。对于宝宝来说,本来免疫力就很低,对于气温的变化,身体当然无法忍受。其实,这样的天气容易得感染症,最近的新闻新的病毒出来了,不过,这个病毒的症状是什么?宝宝会怎么样呢?身体会发生什么呢?下面的编辑将介绍如何共享和预防新病毒的情况。
发烧、呕吐、厌食、咽喉疱疹……妈妈们不要把这当成普通感冒,千万要警惕。又病毒多发了!最近,青岛市妇儿医院急救大厅挤满了人,家长带着孩子皱着眉头等着看病。
高温下容易流行疱疹性咽喉炎
夏秋时节正多发!
疱疹性咽炎疱疹性咽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上呼吸道感染症,被认为是由组a的柯萨基病毒感染引起的,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感染力强。常见于夏季和秋季季节,尤其在炎热、潮湿地区。
疱疹性咽喉炎是儿童常见病,多发于婴幼儿或学龄期前期儿童(多发于5-7岁以下)疱疹性咽炎平均潜伏期3-5天,变化范围1-10天。患儿一般有以下症状
■突发高烧(38.9℃~40℃或更高),可伴有痉挛。
■婴儿或幼儿常见的厌食、呕吐、易怒/易哭(这些表现可单独或合并出现);
■老年儿童可能有不适、头痛、咽痛、吞咽困难和腹痛。
疱疹性咽喉峡湾炎或手足口?
大多数父母很难分辨这两种病!
疱疹性咽炎容易与手足口疾病混淆。这是因为无论哪种疾病的患儿,口腔内都会出现水泡和溃疡,有发热症状。但两者差异较大,家长可从以下两方面作出判断:。
疱疹的出现部位和大小
●疱疹性咽喉炎的疱疹只出现在口腔内,大小像针尖
●手足口病的疱疹首先出现在喉咙,手掌、脚心、臀部等发达,长在手的脚背上,很少伴有发热。出疹一般大小如米粒或绿豆,周围有红灰色的小疱疹或红色丘疹,不痛不痒也不结痂。
重要性
●疱疹性咽喉峡湾炎可能合并细菌感染,但不发生脑炎等并发症,几乎不发生加重或生命危险;
●手足口疾病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在病情进展较快时可能死亡。
一种早期识别疱疹性咽喉峡湾炎的方法
很多疱疹性咽喉炎早期容易被误诊为感冒
很多家长怀疑,既然疱疹性咽喉峡湾炎的初期症状是发热,那么在咽部出现疱疹之前就无法诊断,因此容易被误认为是感冒而耽误治疗。那么怎样才能从普通感冒的发热中早期识别疱疹性咽喉峡湾炎呢?
一般来说,在夏季期间,如果婴儿持续高烧,就要警惕是否患有疱疹性咽喉峡湾炎。此外,如果宝宝发烧后,什嚒都不想吃,哭个不停,发现唾液也流出来了,就要观察宝宝口腔咽喉的变化,看看有没有疱疹。如果怀疑是疱疹性咽喉炎,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专业医生。不要认为是普通感冒的发热,请继续接受自家用药
一再强调一件事
父母们要小心!烤的时候千万不要藏起来!很多家长,特别是老人,认为孩子发烧时要给孩子盖上,出汗后盖上就可以了,这是不对的。发烧的时候一定要开放,让孩子散热。
口腔护理很重要
对于患有疱疹性咽喉炎的婴儿,进行口腔护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首先,保持口腔清洁,预防感染。大患儿可用生理盐水漱口,小患儿仍不自行漱口时,可用生理盐水擦拭口腔,保持口腔清洁,避免感染。
其次,建议宝宝多喝水。请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果口腔咽痛很强,请给予温暖的流动性或半流动性的东西,不要吃有辛辣刺激的东西。
再次,在医生的指导下,喷洒一些药物,可以减轻局部疼痛,促进疱疹溃疡面的愈合。
最后,爸爸妈妈要随时观察宝宝口腔粘膜的情况,及时通知医生,注意调整用药处方。
调整饮食有助于婴儿恢复健康
疱疹性咽喉峡湾炎暂时无特效治疗,主要以对症疗法为主,但由于是自限性疾病,对症疗法后一般一周左右即可治愈,但只有极少数患儿在短期内发展成危重病例,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对于疱疹性咽喉峡湾,父母不要过分担心或轻视。
如果宝宝患了疱疹性咽炎,除了按照医嘱配合治疗外,家长在饮食方面还应注意这三点。
吃饭要少吃点。
太热的食物会使咽痛恶化。牛奶、米粥、富含维生素的青菜、水果等,不要太热,让宝宝吃清爽易消化的食物。
不要让宝宝吃油炸类油腻食品。另外,不要吃酸、甜、辣、咸、热、硬等刺激性食物。特别注意不要吃过热、过冷的食物,以免刺激口腔破溃部位引起疼痛。加入绿豆、苦瓜、薏仁、大米等制成粥或汤,待冷却后适量给患儿饮用为宜。
应对六大措施发病高峰
在这个季节,家长应该提前做好准备,保证宝宝健康饮食或起床。
●注意卫生,养成宝宝勤洗手的好习惯。
●父母、家人从外面回家也要把手洗干净,以免病毒间接传给宝宝。
●带宝宝去人多的地方,不要接触公共游乐设施。
●让宝宝多喝水,多吃蔬菜和水果。
●经常开窗通风,营造良好的居室环境。
●充足睡眠,提高宝宝免疫力。
重症病例要及早识别
虽然大部分疱疹性咽喉炎可以治愈,但也有极少数病例发展为危重病例,因此父母也需要尽早确定危重病例。在宝宝有以下特点的情况下,特别是3岁以下的患儿,持续高烧不退、精神状态差、末梢循环差、肢体颤抖、呼吸加快、心率加快、血像失常等,家长要特别注意。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