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水痘 > 正文

荆防败毒散与疫病防治

荆防败毒散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治初风寒的辛温之剂,通过梳理历代医家的论述,分析方剂的功效主治和中药药性,认为“辛平”会疏散。荆防败毒散不仅能治疗外感病,对各类疫病也有很好的疗效。其组方思路体现了中治疫思想的发展,对后世温病说的出现也有一定的启发。其制剂作为各类传染病的群性防治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荆防败毒散与疫病防治 败毒 瘟疫 伤寒 第1张

荆防败毒散源探源

荆防败毒散由人参败毒散人参加荆芥、防风组成。人参败毒散来源于宋代官方的卖药医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药的组成为柴胡、甘草、桔梗、人参、茯苓、枳壳、前胡、羌活、独活,长于疫病的治疗。原书记载:“治伤寒时气。”《类证活人书》和《小儿药证直诀》,“治瘟疫……瘟疫流行……这种药是必不可少的。”明末清初医家喻昌对此非常推崇“人感三气两病,病死,其气相传,乃至百千万,传染瘟疫。病者一日服此药二三剂,受恶毒之邪,不止于胸。并赞“昌鄙看三阀中,推此为第一,以其功之著。”。提出人参败毒散诸药辛平,以“治疫第一方”,可称为“活人败毒散”。

荆防败毒散出自明代张时彻《摄生众妙方》,主治“治疮肿初起”,方中去人参败毒散中温补的人参,故无力邪化毒之弊,加上“去感冒、散瘀血、破结气、消疮毒”的荆芥,“治风通用”的“风药中润剂”防风,治疗范围从“伤寒时气、伤风、疫病、通风”一类蔓延至“伤寒外感、多种疫病、结节性结节痛、痣毒流注”等。

性辛平功能广泛

荆防败毒散与疫病防治 败毒 瘟疫 伤寒 第2张

许多医家认为用于荆防败毒散味辛性温、风寒外感轻证。但笔者梳理历代记录发现,荆防败毒散其实是一种不拘泥于风、寒、风、热的“辛平剂”。如《麻疹活人书》《麻疹备要方论均言荆防败毒散为“辛平之药”,吴澄《不居集中将荆防败毒散列于“辛平解表剂”下。

耐药性分析

通过参照《证类本草》、荆防败毒散诸药性味整合如下:荆芥、味辛、温;防风、味甘、辣、温;柴胡,味苦,平,有点冷;前面的胡子,味道苦涩,有点冷;强活、苦味、甜、平、微温;只是活着,味道苦,甜,平,有点暖和;枳壳又苦又酸,有点冷。桔梗,味苦,平;心跳、心跳、心跳;生蚝,味甘,平;甘草,甜味,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中荆防败毒散诸药性味如下:荆芥、辛、微温;防风、辣、甜、温;柴胡,苦,有点冷;前胡,苦,辣,有点冷;强活、辣、苦、温;独活、辛辣、苦、微温;枳壳,苦,辣,酸,暖;桔梗,苦,辣,平;清居乌fuqi,甜,薄,平坦。甘草,甘,平。

荆防败毒散与疫病防治 败毒 瘟疫 伤寒 第3张

《证类本草》成立于1108年,收录了很多前代散失的文献。对后世的本草著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是宋代最重要的本草著作。《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成立于1078年,与《证类本草》成立时间相近,两者是宋代医籍的集大成,可以推理出各类药性味的认识是一致的。整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荆防败毒散各药的性味,中药五味以“辛”为主,四气以“平”为主,又以“温”“寒”二气多见,与以“温热”为主的麻桂剂有明显区别。

功效主治医师分析

历代医家对荆防败毒散的认识并不局限于解表散寒。从文献记载也可以看出,荆能防止败毒散,使全身到处散发不散的邪气。吴澄《不居集》言:“荆防败毒散,治风热时行感冒。”王肯堂的《证治准绳》说:“治风热相搏,邪气在表,患疮类寒热发痛者。”虞奎尔《医学正传疱疹》言:“温毒发斑,宜玄参升麻汤;重,以荆防败毒散。”张介宾的《景岳全书》中写道:有“风寒外感,表邪解而夹斑者,宜荆防败毒散”。郑玉坛的《邓源医书》中写道:“水痘发生在脾肺二经,由湿热形成……初饮荆防败毒疏散通风。”任赞《保赤新编》说:“去本方(人参败毒散)人参,加荆芥防风,名荆防败毒散,治风湿和肠风下血清鲜。”

从以上医家记述可知,荆防败毒散用于治疗感受风热风寒通风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皮肤疾病等,不是辛温之剂,而是性强于透邪败毒的辛散和平之方。

荆防败毒散与疫病防治 败毒 瘟疫 伤寒 第4张

善治各种疫病

瘟疫的治疗首先要祛邪。《温疫论》指出:“大凡客邪贵乎早治,乘人血气未乱,肌肉未消,津液未耗,患者危在旦夕,投药不到掣肘,治愈后也容易治愈。欲寻求万全之策者,但知邪在处,早拔病根是耳要,越早透邪在外,越能避免。”和温邪日久耗伤津液进去传变。据《古今医统大全》记载,治瘟疫应持“辛平”剂通邪外出“霍乱发于春暖花开,始非伤寒在表,这是因为抑郁自内而外,故宜以辛平之剂发散,情境季节已暖,不宜再用麻黄,故与伤寒发表不同。”荆防败毒散正是辛平是透散的治疫良剂。

荆防败毒散来源于“治瘟第一方”人参败毒散,也是治瘟的良方,被称为“瘟疫通治剂”,用于“四时瘟疫”、“瘟疫表证”、“孕妇初染瘟疫”等。明代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说:“瘟疫通治剂:荆防败毒散,治天行时疫,发散疫邪。”明代张介宾的《景岳全书》“如感四时瘟疫,身痛发热,及烟瘴者,应败毒散,或荆防败毒散。”明李钧《医学入门》曰:“患虐,如鬼似疠似……表病,荆防败毒散。”清代郑玉坛《桃园妇科》载:“荆防败毒散治孕妇初染瘟疫,脉症类伤寒者。”“时疫一症……治法有三:一是出毒,以荆防毒散。二是清毒,普济消毒饮。三曰:攻毒,以二圣救苦丹,毒轻者以双解通圣散两解之也可。”综合上,荆防败毒散可适用于疫证的不同阶段,无论初发新病,还是重病,且对不同地域、不同人群均适用。

荆防败毒散除了用于广义的传染病治疗外,也有用于红隔膜伤寒、水痘、麻疹、疱疹等剧烈传染病的医生。明代万密斋的《疱疹心法》中有“荆防败毒散,治疱疹的发散药”。清代刘奎的《松峰说疫》,“松峰曰,皆为瘟疫,实非肠伤寒,皆为胸旁肿痛,头痛身痛,发热,以防名红隔膜伤寒,宜荆败毒散。”清代冯兆张的《冯氏锦囊秘录》,有“夫出疹,常以六时准……”。如果有人犹豫不决,那就是风寒的外束,皮肤紧闭。清代罗国纲《罗氏会约医镜》中写道:“荆防败毒散,治麻疹发热二三天发散通用”。日本池田独米的《痘科辨要》说:“荆防败毒散,发热为痘未真,先用此汤探之。”。

荆防败毒散与疫病防治 败毒 瘟疫 伤寒 第5张

它在现代应用广泛多样

古代医家不仅把荆防破毒散广泛用于各种疫病,现代医家也同样用荆防破毒散治疗了许多传染性疾病,如小儿流感、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甲型流感、腮腺炎、水痘、登革热等。

新冠肺炎的临床症状涉及全身多脏器、多系统,以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皮肤病变为主,这与荆防败毒散的主治疗范畴相一致。成都中医药大学《疑似新冠肺炎轻症居家中医养生建议案(第2版)》、《新疆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云南中医药学会《新冠肺炎预防用药建议》荆防败毒散及中药制剂荆防颗粒包含在推荐药物中。用于治疗新冠肺炎的经济学家黄煌教授认为荆防败毒散实是治疗疫病的好处方,推荐将其制剂用于流行地区的集体性预防和新冠病毒的治疗。

荆防败毒散在现代还经常被用于兽医防疫和治疗,如猪流感、鸡呼吸道病毒性感染性疾病、牛传染性鼻支气管炎、雏鸭病毒性肝炎、蛋鸡低致病性禽流感等,疗效确切,适应证广泛,应用多。

荆防败毒散与疫病防治 败毒 瘟疫 伤寒 第6张

荆防败毒散组方思维回路体现了中医治瘟思想的进步,扩大了治瘟方剂的适应证、人群、气候、地域,缩小了禁忌证,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关文章:

  • 《景岳全书》2023-03-17 17:16:47
  • 大败毒胶囊主治什么?大败毒胶囊治痘痘吗?[图]2023-03-17 17:16:47
  •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