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肠内病毒引起的小儿容易发生的感染症,近年来在世界各国广泛流行。临床在口腔内,因手、足部等部位发生疱疹,故得此病名。也是小儿常见的疱疹疾病之一。全年发病,3~11月较多,6~8月为高峰。从4个月的婴儿到30岁的成人之间发病,据说3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率很高。是周期性流行的疾病,一般每2~3年流行一次。我国近十年有过两次大流行。中药治疗手足口病效果最好,内服药结合口腔涂剂,无并发症者1周左右预后良好。也有用抗病毒剂治疗。定时让患儿用温水冲洗漱口腔;不吃冷的或有辛辣刺激的食物,不给咸的食物,拒绝以避免引起疼痛;饮食容易消化,吃一些清淡、柔软、热菜,喝很多热水;你要让患儿得到充分的休息。要保持患儿的衣服清洁,防止疹子的感染。本人辨证治疗本病多例,效果不错。治疗方法手、足、口内粘膜急性发作期布或溃疡,疼痛、热度饱满烦躁,舌红、苔白或黄,指纹青紫或脉数。外感时的邪病毒证,脾胃是由泪流满面郁蒸所致,治宜清热泻脾,解毒凉血,方自饮拟清热泻脾。药组成:金银花、蒲公英、黄芩各10克,连翘9克,野菊、李大青叶各12克,石膏15~30克。兼高热有动风亦者加羚羊角,蝉蜕壳;兼心米热盛者,合导红散;如果大便秘结者长大黄,爱生二胎;兼阴虚者加麦冬,知母;兼风热犯肺者桑叶,加杏仁。一天一次,用水煎,分两次喝。在恢复期会退烧或微热。疱疹渐渐退去,胃不太好,这是余邪未尽,治脾助运,兼以清化。外方,百合,百合各15克,蝉的脱壳6克,百合,百合叶各9克,甘草5克。一天一次,用水煎,分两次喝。根据该病的症状和特点,属于中医“温病”、“湿温”、“时疫”等范畴,治疗方法有疏风清热、清心泻火、清暑化湿、滋阴降火等。本人临床观察此病除手、足、口皮出疹外,多有兼发热、口臭、涎、厌食、烦躁、大便秘结或滞塞、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指纹紫滞等症状及体征。多为外感时邪病毒,内脾胃蕴热治宜清热泻脾,解毒凉血。急性间自拟方清热泻脾饮。我方有清热解毒、凉血透疹、干湿祛烦之功。使用本方注意病中即止,防止过严寒易伤脾胃,即烧渐退,皮疹缩小,其他兼症缓解时兼用助脾助运清化药物。预防措施预防措施主要是隔离病儿,加强婴幼儿健康管理,减少感染机会。另外,室内的空气流动和温度也需要注意。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