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的起源
惊蛰,古称“惊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的开始。当太阳到达黄经345°时。“二月的节日……万物都在震动,被雷电震动,所以叫惊蛰,是惊蛰虫吓出来的。”
此前,动物进入冬季藏伏土,不喝不吃,被称为“蛰”。到了“惊蛰日”,天上春雷惊蛰的动物被称为“惊蛰”。所以惊蛰的时候,蛰虫醒了,天气变暖,渐渐出现了春雷,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了春耕季节。
气候特性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农家无闲。可谓左河水之“一声霹雳醒蛇虫,几阵潇潇染紫红。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春耕。”这时,我国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其他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惊蛰节气正处乍寒乍暖之际,根据冷暖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冷惊蛰,暖春分”等。惊蛰节的风也有用来作预测后期天气的依据。如“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